余祥銓健檢驚見7顆息肉!醫師曝「這3種最危險」
最近演藝圈又傳健康警訊!余天家族因大腸癌病史備受關注,余祥銓健檢時竟發現7顆大腸息肉,其中3顆還是高風險腺瘤!這讓大家嚇出一身冷汗,原來平時沒症狀的息肉,竟可能悄悄癌變…
大腸息肉「3大魔王」種類比一比
🚨 腺瘤型息肉(必切!)
- 管狀腺瘤:最常見型態,癌變率約5%
- 絨毛狀腺瘤:表面像絨毛,癌變機率高達40%
- 鋸齒狀腺瘤:最難發現!長相像良性息肉卻會惡化
✅ 安全款息肉(免緊張)
- 增生型息肉:常見於直腸,像皮膚老化般無害
- 發炎型息肉:腸道受傷後的暫時現象
吳文傑醫師提醒:「腺瘤表面佈滿新生血管,就像定時炸彈!尤其超過1公分,切掉才安心」
出現「這些症狀」快做腸鏡!
危險症狀 | 具體表現 |
---|---|
血便暗號 | 衛生紙有鮮血/糞便帶暗紅色 |
排便異常 | 突然便祕腹瀉交替、糞便變細 |
腹部警訊 | 持續脹氣痛、摸到硬塊 |
體重變化 | 莫名減輕、容易疲累 |
真實案例:40歲上班族王先生長期腹脹,以為只是腸躁症,檢查竟發現3公分絨毛狀腺瘤已癌變!
醫師教你「腸」保平安5大招
-
檢查時機:
- 一般人40歲起每5年做腸鏡
- 有家族史提早到30歲(像余祥銓!)
- 做「全大腸鏡」別只做半套檢查
-
切除原則:
- 腺瘤型「不論大小」當場切除
- 用NBI窄頻影像確認邊緣
- 兩段式清腸檢查更精準
-
追蹤頻率:
- 切過息肉→每年追蹤
- 有家族史→每2年檢查
- 曾患腺瘤→終身定期查
-
飲食地雷:
- 燒烤油炸→產生致癌異環胺
- 加工紅肉→每天吃培根風險+18%
- 酒精飲品→每天兩杯風險飆升1.5倍
-
護腸聖品:
- 膳食纖維→每天至少25克(地瓜葉、奇異果)
- 抗氧化物→莓果類、深綠色蔬菜
- 益生菌→優格、泡菜、味噌
破解「腸鏡迷思」Q&A
Q:清腸很痛苦? A:新型低渣飲食可吃豆腐、蒸蛋,搭配運動幫助排空
Q:切除會痛嗎? A:多數用冷切除術無感,較大息肉會用熱刀止血
Q:息肉會復發? A:同位置不會,但其他腸段可能新生,定期檢查是關鍵
營養師加碼「清腸菜單」
早餐:燕麥粥+香蕉+無糖豆漿
午餐:糙米飯+清蒸魚+燙青菜
點心:火龍果優格杯
晚餐:味噌豆腐鍋+海帶芽
聯安診所統計:遵循護腸飲食者,息肉復發率降低65%!
最後提醒,大腸癌蟬聯15年癌症發生率冠軍,但只要定期篩檢、及時切除腺瘤,就能降低90%罹癌風險!別像余祥銓等到發現7顆才驚醒,現在就幫全家預約檢查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