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疫情追蹤:生食海鮮惹禍?北部少年染傷寒全記錄
疾管署最新公布今年全台首例本土傷寒案例,主角是北部1名10多歲男學生。這名少年1月27日開始發病,初期出現發燒、肌肉痠痛、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症狀,最特別的是連口腔都出現潰瘍。雖然第一時間到診所看診吃藥,但症狀反反覆覆,4-5天後再度高燒不退,最後掛急診抽血檢查才揪出元凶是傷寒桿菌!
感染源頭大追查:漁港餐廳成關鍵
衛生單位展開地毯式調查發現,少年在潛伏期間(約發病前2週)曾與6位家人到北部某漁港餐廳聚餐。重點是他們當天吃了未完全煮熟的海鮮料理!同桌用餐的家人中,有2人後來出現腹瀉症狀,雖然現在已康復,但衛生局還是採檢了全家人和27位同班同學的檢體送驗。
傷寒到底多可怕?這些症狀別輕忽
傷寒桿菌最愛藏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裡,特別是:
- 生蠔、蛤蜊等貝類海產
- 未洗淨的生菜沙拉
- 路邊攤切好的水果
中鏢後不只會發燒咳嗽,更恐怖的是可能引發腸道穿孔!典型症狀包括:
- 持續高燒(39-40度燒好幾天)
- 肚子痛到冒冷汗
- 心跳變慢卻發高燒的「相對性心搏過緩」
- 皮膚冒出玫瑰色斑疹
- 嚴重便秘或腹瀉
- 脾臟腫大壓迫其他器官
海鮮還能吃嗎?專家教你自保3招
疾管署防疫醫師特別提醒,最近要去漁港大啖海鮮的民眾要注意:
- 貝類一定要煮到殼開+再滾10分鐘,別相信什麼「燙一下就好」
- 處理生熟食的砧板、刀具要分開,最好用不同顏色區分
- 摸完海鮮後用抗菌肥皂徹底洗手,指縫、指甲都要搓乾淨
傷寒帶原者就在你身邊?驚人數據曝光
根據統計,每20個傷寒患者就有1人會變成慢性帶原者!這些人可能:
- 自己沒症狀卻持續排菌
- 上完廁所沒洗手就做菜
- 用污染的水源清洗餐具
最危險的是帶原狀態可能維持3個月到數年,這也是為什麼衛生單位要持續追蹤患者接觸者。
出國旅遊必看:什麼人需要打疫苗?
雖然台灣多數傷寒案例是境外移入,但醫師建議:
- 去東南亞玩超過1週
- 會到鄉下或非觀光區
- 本身有胃酸不足問題(易被細菌感染)
符合條件的人出發前2週要到旅遊醫學門診打疫苗。但要注意疫苗保護力不是100%,就算打了還是要避免生食!
日常防護7要訣:從廚房到餐桌的守則
- 冰箱裡的生熟食要分層放,生肉放最下層
- 處理海鮮戴拋棄式手套,用完立刻丟
- 家裡抹布每天煮沸消毒,別用同一塊擦遍全廚房
- 外食時觀察店家衛生:有沒有戴手套?找不找得到肥皂?
- 隨身帶酒精濕巾,吃東西前先擦桌面
- 買回家的海鮮先用流水沖洗外殼
- 出現不明發燒+腸胃症狀,主動告知醫師飲食史
重要提醒:這些族群要特別小心
- 免疫力較差的老人小孩
- 正在吃胃藥抑制胃酸的人
- 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
- 經常外食的上班族
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,台灣近3年傷寒案例有6成是境外感染,主要來自印尼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。但這次本土案例證明,國內食安防線仍有漏洞,從漁獲源頭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不能鬆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