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傷口照顧全攻略!醫師手把手教你遠離感染
傷口超過1個月沒好?小心是身體警訊!
慢性傷口不只是皮膚破皮這麼簡單!台大醫師臨床觀察發現,超過6週沒癒合的傷口,通常代表身體有潛在問題。這些傷口會:
- 反覆發炎化膿
- 散發異味
- 周圍皮膚變黑變硬
- 疼痛感持續加重
四大常見慢性傷口類型解析
1. 糖尿病足部潰瘍
- 高血糖破壞神經血管
- 腳底感覺遲鈍易受傷
- 傷口癒合速度比常人慢3倍
- 案例:50歲糖友腳底水泡變潰爛,險截肢
2. 動脈阻塞缺血傷
- 下肢冰冷蒼白
- 走50公尺就腿痠痛
- 腳趾傷口久不結痂
- 檢查重點:踝肱指數(ABI)<0.9
3. 靜脈淤積潰瘍
- 小腿皮膚呈暗褐色
- 腳踝浮腫像「麵龜」
- 傷口滲液多又黏
- 好發於久站族、靜脈曲張患者
4. 壓瘡(褥瘡)
- 臥床者尾骶骨最危險
- 分四期:紅斑→水泡→潰爛→深可見骨
- 照護關鍵:每2小時翻身減壓
感染危機處理SOP
清創手術重點
- 黃黑色壞死組織要刮除
- 保留健康「牛肉色」真皮層
- 術後48小時內最關鍵
換藥技巧圖解
- 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
- 優碘停留30秒殺菌
- 無菌棉棒「單方向」擦拭
- 敷料邊緣多留3公分
人工敷料挑選指南
傷口狀態 | 建議敷料 | 更換頻率 |
---|---|---|
大量滲液 | 親水性纖維 | 每日1-2次 |
輕微滲出 | 泡棉敷料 | 2-3天換 |
乾燥結痂 | 水凝膠 | 每周換 |
糖尿病足防護5大招
- 每天用「鏡子」檢查腳底
- 穿無接縫線抗菌襪
- 剪指甲採「方型」不圓磨
- 嚴禁赤腳踩地
- 買鞋選下午腳脹時試穿
醫師提醒:這些症狀快就醫!
- 傷口飄出腐敗臭味
- 周圍皮膚發紅擴散
- 發燒畏寒全身無力
- 滲液突然變黃綠色